返回首页 >

何为“锅气”?预制菜争议的核心是什么?行业专家深度解读

2025-09-16 06:33   封面新闻

  记者在不少社交平台上发现,西贝的人均消费在100元左右,主打“健康营养”,但消费者发现其菜品使用预制菜后产生心理落差,对此,昝博文表示:“公众的落差感,主要源于对‘高价=现做’的心理预期;从经营角度看,人均100元的餐厅,使用部分预制菜是合理的,因为能保证标准化、效率和食品安全。但他也坦言,西贝的定价在同类西北菜系中偏高,竞争压力确实存在。而问题的根源,是它长期塑造的‘健康手工现做’‘儿童餐’‘家庭化’形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反差。”

  “我们行业内部更倾向于认为,预制工艺是趋势,而非预制菜本身。”昝博文说。他解释道,预制菜的核心在于“工艺流程”的现代化,而非“菜品”的预制。比如传统的梅菜扣肉、小酥肉等,其实早就有“预制”的影子。

  “从古至今,我们都有提前炸酥肉、蒸扣肉的做法,只是现在用工业化手段替代了手工操作,提高了效率和一致性。”换句话说,预制菜不是新事物,而是传统烹饪方式与现代工业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现代餐饮对效率、安全、标准化的需求。

  锅气去哪儿了?

  “锅气”是许多消费者对现炒菜最直观的感受,也是他们对预制菜最大的质疑之一。昝博文解释说,锅气其实是一种化学现象:食物在高温下发生焦化反应,释放出挥发性风味物质,带来强烈的香气。这正是我们常说的“炒菜香”。

  “而预制菜多采用水浴加热,温度不够,香味难以激发。同时,储存过程中部分香味也会衰减,因此与现炒存在差距。”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