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黄河口新生地上的文物守护者

2025-09-16 09:30   海报新闻

  那天,大家跑遍了郝家镇的8个村。太阳西斜时,每个人脸上都是汗水和泥土,却笑得格外明亮。

  2024年11月25日,驰村赶点。一天之内,7 个线索、4个镇街、两路分队。副馆长孙小光带队,两人一路,8点不到就已出发;另一路由李翠等3位“女将”组成,奔赴不同村落。中午12点30分,本该吃饭休息,工作群消息突然响起:下午有参观接待。但当时,垦利街道最后一个村——西冯村的普查还没有跑完。为了不耽误下午的工作,她们二话没说,调转车头就往西冯村文化大院赶。

  乡路颠簸,车身剧烈摇晃,李翠脸色发白,终于忍不住吐了。她摆摆手说 “没事”,掏出口袋里的塑料袋收拾干净,又拧开矿泉水漱了口,说:“走吧,别让村里人久等。”

  在四普工作中,没人喊累,没人抱怨。“ 文物少,不代表没有价值;人手少,不意味着降低标准。”这是垦利四普人最常说的话。也许她们找到的只是一块碑、一口井、几片陶片,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拼图,最终汇成了垦利文明的长河。

  2025年1月14日,寒风如刀,天地凛冽。为了核查此前联合河务局发现的险工线索,普查队前往黄河南展堤一带——这里地势偏僻、人迹罕至。下过雨之后,土路被冻出了沟壑般的车辙印,在完成险工核查后,车子坏在半路无法动弹。天很快黑透,四周只有呼呼的风声。同事们一边等待救援,一边在车里打开记录仪整理当天采集的影像和数据,没有人焦虑,反而你一言我一语聊起白天的发现。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