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都”咸阳到黄河源头,秦刻石见证中华文明的千古之谜
2025-09-16 10:14 新华社
青藏高原的风吹过扎陵湖畔,一块沉睡了2200多年的石英砂岩刻石被确认为秦代遗存,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由此向西延伸,一场关于秦代文明、河源地理与昆仑文化的学术探索也就此展开。这块刻石究竟是如何被证实为秦代遗存?它又为何能改写我们对中华文明早期疆域与文化的认知?更令人好奇的是,从“秦都”咸阳到黄河源头,千余里高原绝域,古人究竟如何抵达?
■初见:冻土中的“意外发现”
2020年7月,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与团队成员在海拔约4300米的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畔调查时,偶然发现一处石英砂岩基部的秦代石刻。研究表明,这一地处黄河源区的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
专家分析,按秦代马车日均20到30公里的行进速度,从“秦都”咸阳到扎陵湖至少需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而这一路的跋涉,也印证了古人对“昆仑”孜孜以求的探寻,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抵达这人迹罕至之地。
■辨真:科技为刻石“验明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