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感知日照 | 没苦硬吃,苦从何来?

  赵晓楠

  水果要从烂的开始吃,最后一个好的都没吃到;近40度的高温天气里守着空调“望梅止渴”;刚做的饭菜一口不吃,先吃剩下的。如此“勤俭节约”不仅是老一辈的身体力行,更常被他们作为“刻在骨子里的DNA”传授给下一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没苦硬吃早已不被年轻人所接纳,甚至许多年轻人选择开始“没福硬享”。谁对谁错,孰是孰非?“苦”到底是什么?吃苦到底有没有必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前段时间热映影片《抓娃娃》讲述的就是一个吃苦教育的极端案例。富人老爸信奉不吃苦不成才的教育经,刻意营造贫寒环境,期望儿子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孩子最后虽然确实在世俗意义上成才,但心中深埋的创伤却早已无法修补。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影视作品之外,现实情况中的苦难教育虽不至于如此极端,但也给很多人留下了“童年的阴影”。许多人在长大后面对自己应得的东西时都会生出一种不配得的羞耻感,也有一些人用没福硬享来弥补那个小时候“被动吃苦”的自己。其实,两代人对待此事的态度之所以大相径庭,就是因为时代的飞速发展。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什么都是珍贵的,且往往都是多子女共享一份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都手握优渥的资源,并不存在“缺衣少食”现象,所以更懂得享受。在是否需要吃苦这件事上,并没有谁对谁错,更多的是代际交替间不同观念的碰撞。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