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家书里的中国丨1001封家书见证从“以外方标准为主”到“以中国技术为准”

2024-10-24 21:56   海报新闻

  “我的父母都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培养的大学生,20世纪70年代,他们响应国家开发胜利油田的号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放弃了北京户口,来到当初还是盐碱滩的黄河口安家落户。他们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我,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个人利益应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报名参加选拔后,得益于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前期培训基础,王清顺利进入了项目部。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家里人时,父母、妻子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妻子坚定地告诉他:“你放心去,家里有我。”

  1996年1月14日,王清出发前往北京,开展前期工作。

  在京工作期间,王清和家人可以通过固定电话联系,还算方便。“直到有一次通电话时,爱人告诉我女儿发烧了,我就产生了给女儿写封信安慰她的想法,第一封信就是这么来的。”信件寄出后,王清发现用写信的方式更能传递感情,记录生活中的琐事和趣事,后来就天天写,周周寄,成了一种习惯。

  克服重重困难攻下项目 1001封家书寄托思念

  1998年2月5日,王清结束了两年的国内工作,赴科威特继续参与项目工作。

  初到科威特,王清就深切体会到了艰难。这是胜利油田第一次以总承包商的身份负责国际项目,由于对国际规则不甚了解,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以施工图为例,原本预估2个月就可以完成绘制,但最终足足用了7个月,才通过甲方审核。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