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为什么总喜欢“嗯”一下?
2025-04-12 20:43 中国新闻周刊
而在渤海大学文学院研究者袁耀辉、於泽明与沈光浩等人的研究中,研究者认为在网络空间进行言语交际时离开了自然语境,加上“嗯”自身所具有的多重语义,使得交际另一方很难确信对方所表达的意图,无法直接断言对方的积极反馈。
在小红书,“讨厌嗯一个字”相关话题也有笔记5万+篇,许多网友吐槽“想不出对面到底什么意思,看着真敷衍”。
总而言之,单一个文字“嗯”,由于情绪不太多、意义又太模糊,也就看起来爱搭不理,自然让人觉得高冷。
反之,在现实交际中,因为伴有眼神、动作、语音等非言语手段,“嗯”的表情与表意功能相对更为清晰,也就不全是“爱搭不理”。
比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当申公豹转过身来却发现敖丙已经离开,此时“嗯”配上疑惑的语气和摊手动作,表达的是出乎意料。
当然,许多网友认为“嗯嗯”“嗯哼”“嗯呐”等“嗯X家族”,相比“嗯”没那么高冷,也不无道理。
殷治纲与李爱军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情绪激活度越高的话语标记发音越响亮(开口度越大),发音形式越复杂(音素数目越多)。
而“嗯X”家族整体增加了音素数目,自然可能让人感觉情绪激活度变高,没“嗯”那么冷淡。
不过,渤海大学文学院研究者袁耀辉、於泽明与沈光浩等人也认为,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会受说话者谈话方式、话题内容等影响,在语境中产生语用义。“嗯”和“嗯X”都不能一概而论其含义。
在小红书,“最讨厌别人回复嗯嗯”相关话题也有笔记48万+篇,说明“嗯嗯”并非受所有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