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读取楚汉文化的千年“存储卡”

2025-04-27 22:50   人民日报

  图①:长沙简牍博物馆展陈三国时期赋税简。

  图②:工作人员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沙铜官窑基地清洗简牍。

  图③:孩子们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参与社会教育活动“探秘简牍的清洗与保护”。

  以上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每逢周末,长沙简牍博物馆里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

  2007年,它作为国内首座简牍类专题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彼时,简牍作为“冷门绝学”,参观者寥寥。时光流转,2024年,长沙简牍博物馆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已发现超过30万枚简牍。长沙简牍博物馆内馆藏简牍数量超10万枚,约占全国出土简牍总数的1/3。它仿佛一座尘封岁月的古代图书馆,见证、守护、传承着千年古史,等待着后人拾起、释读……

  甲骨、青铜、竹简、木牍、缣帛、纸张……从古至今,文字的载体不断更迭,如同舟楫,令后人得以长河溯流,探寻中华文明的来路。

  先秦至魏晋,在这漫长的使用简牍时代,这些竹木之书成为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它们蕴藏着跨越千年的中华文明密码,沉淀一个民族治国理政的智慧,也讲述属于普通百姓的人间烟火。

  简牍里记载了什么?

  不同形制的简牍文物,构建起三国史尤其是孙吴历史的立体图景

  长沙市中心,璀璨夜幕下,五一广场人潮攒动。走马楼巷、东牌楼街、青石井巷几条古街巷的沿街墙面上,一排排深咖色竹简造型的文化布景提醒着过往游人:无数简牍曾在此沉睡。

  时间倒回1996年10月。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