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走在前 挑大梁丨听!保护与发展的潮声在黄河入海口共鸣

2025-05-24 08:34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二十世纪,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栖息地锐减,朱鹮几近灭绝。1981年,中国科学院鸟类专家刘荫增在陕西汉中洋县的山坳里,发现了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一场保护朱鹮的故事就此开始。

  如今,伴随朱鹮种族的扩大,恢复它的历史分布地的需求日渐迫切。曾经有过朱鹮身影的黄河三角洲,成为朱鹮的新家。

  5月14日,一群大雁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飞翔。

  2022年12月,20只朱鹮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发,沿黄跨越1300多公里抵达黄河三角洲。

  2023年5月,落户东营不足半年的朱鹮产下7枚卵,但遗憾的是,那一年的小朱鹮没有活下来。2024年5月23日,第一只山东籍的朱鹮宝宝诞生。这一年的繁殖季,黄河口成功孵化出20只小朱鹮。

  2025年3月27日,黄河口朱鹮产下今年的首批3枚卵。黄河口朱鹮的产卵时间已经恢复到了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朱鹮越来越适应黄河三角洲的环境了。

  这场与朱鹮的重逢,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保护区退耕还湿、退养还滩,连通水系、疏通潮沟,构建“河—陆—滩—海”的良性循环,湿地面积增加188平方公里。如今,685种种子植物、1633种野生动物在保护区安家。

  野生鸟类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