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乡村富民产业镇村行| 沙地种出“甜蜜经济” 文昌湖“水果村”的致富密码

2025-07-07 08:28   鲁中网

  鲁中网记者 王钰程

  能想到吗?在淄博市文昌湖区萌水镇戴家村,放眼望去,田间地头竟看不到一株玉米、寻不见一垄小麦,多的是葡萄棚、套上黄色防虫袋的酥梨以及色彩斑斓的三色李。这个530人的村庄,把土地都“押”在了果树上。

  半沙地上的“林果村”

  “咱村这地是半沙土,松软透气不积水,天生就是种果子的好料”萌水镇戴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龙生道出了村里发展水果产业的先天优势。

  1982年,戴家村开始尝试种植水果,一次前往青岛莱西的考察,奠定了戴家村如今家家户户种葡萄的局面。“当时看到莱西的巨峰葡萄迎来了丰收,销量也很好,主要是我们村的土壤也适合种植,就想着买一些苗带回村里。”刘龙生说,最初试种的40多亩葡萄,短短三年就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收入比种粮食翻了好几番!”刘龙生感慨,这巨大的经济效益,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戴家村也因此被称为“林果村”。

  然而,种水果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种植规模扩大,病虫害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霜霉病,雨季爆发,厉害的时候能让水果绝产。”村民刘生对此记忆深刻。面对困难,村民们没有退缩,他们摸索着建起了简易大棚,为水果遮风挡雨。

  “这些大棚很简单,不像恒温大棚,所以投入也比较小,现在村里种葡萄的,几乎都有大棚。”刘龙生介绍,大棚建起后,避免了风灾和雨灾导致的葡萄产量减少。如今,村里约350亩果园都搭起了保护水果的大棚。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