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到底谁在买单?

2025-07-08 10:05   上游新闻

  7月2日,一场由淘宝闪购引发、多个平台参与的外卖“补贴大战”在社交网络刷屏。京东、美团等平台先后上线大额优惠券,不少网友晒出“一杯奶茶到手不到3元”“一顿大餐只花6块”的“战果”。但是,连日来上游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流量与热搜的背后,也有不少参与者在默默承受着这场“狂欢”带来的代价。

  商家“热闹”背后难言盈利

  “卖得多,不赚钱。”重庆市大渡口区一家牛肉面馆老板刘先生对这个活动直言不讳。

  7月4日中午饭点时段,上游新闻记者在该店看到,操作台上摆着多份已打包完毕的餐食,等待骑手上门取单。“原价24元的牛肉面,现在平台用户只需支付7.5元,平台补贴了16.5元,看起来力度很大,但实际上配送费还得我们来出。”刘先生说。

  为了迎合平台价格策略,刘先生不得不在菜品分量上做“妥协”(减量)。“不这么做,根本撑不起高频订单的成本。”他建议,记者若想吃到份量足的牛肉面,应该到店里堂食。“我们不是连锁品牌,没议价能力,这种补贴活动,在我们看来就是图个‘热闹’。”

  事实上,刘先生所言并非个例。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一些小店在补贴期内选择暂时关店,或直接将配送费调高以“抵消”平台折扣。一位广西网友留言称:“这种店到底赚不赚钱?很担心他们的送餐质量。”

  平台方面对此未作直接回应。某外卖平台工作人员郑伟向记者表示,不同商家的补贴力度存在显著差异。“品牌体量、业务合作深度不同,补贴资源也完全不同……抽佣、返佣几乎每天一个政策,不是条线口的人,也很难说清。”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