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尼山论坛上的“东方美学”
2025-07-10 15:53 大众新闻
老子道家美学和孔子儒家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老子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美是“道”的自然显现,主张“大巧若拙”,强调回归本真。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重视人之于自然、人之于人的对应关系,将美与善等同,认为美德即美,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的内在关联。
图源:新华社
由于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长期居于重要地位,孔子的美学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使艺术和道德产生深度关联。据统计,《论语》中“美”的出现有14次,有“先王之道,斯为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里人为美”,“宋朝之美”,“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有美玉于斯”,“君子成人之美”,“富有,曰:‘苟美矣。’”“不见宗庙之美”,“尊五美,屏四恶”等。
孔子的美学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于《论语·八佾》篇。这篇开始是“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孔子来看,礼乐的本质在于人心之仁,违礼行为源自人心不仁。孔子以季氏僭用八佾之舞,点出尊重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性,认为礼乐形式必须以内在的仁为前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鉴于此,孔子提出两个重要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