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尼山论坛上的“东方美学”
2025-07-10 15:53 大众新闻
依孔子之意,舜的天子位由“禅让”而来,合乎道德,而周武王的位子则由征战商纣取得,尽管声势浩大也为正义方,但乐中仍含杀伐之音,于礼于仁不合,因而未尽到善。
在孔子看来,美需服从道德规范,强调“仁”与“礼”的结合,礼乐之美需要在仁善基础上实现,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成人之美”需以仁义为前提。
“绘事后素”和“尽美必须尽善”美学思想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呈现出由内向外散发的特质。这种美学思想延伸到社会领域,首先是人与人“以仁相处”。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是“邻里”的意思,古代“邻里”是古代社会基层组织单位,通常以五家为邻,四邻构成里,负责共同维护社会秩序。这句话直译为“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理想的。选择住处而不选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算明智呢?”,本质上的意思是“与仁德为邻是美好的”,或者说“以仁为原则和邻里相处为美”,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以仁德的相互影响为美。

“绘事后素”和“尽美必须尽善”美学思想,延伸到治国,就是“礼之用,和为贵”的“先王之道”;延伸到国与国之间,就是“协和万邦”,这里边的理念都是一致的。《尚书》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协和万邦”思想,是孔子“仁”“和”“善”的美学思想运用到人与人、国家治理之后,延伸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外事关系,在如今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上也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