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特稿|从“尼山论道”到“尼山问道”——中国“和而不同”理念引发世界回响
2025-07-17 14:48 参考消息
35年前,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总结出关于不同文明“相处之道”的十六字箴言。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孙春兰在论坛上对此作出解释:“各美其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美人之美”,以自身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美美与共”,牢牢把握共同发展的主题;“天下大同”,共促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全球挑战下如何进行文明交流互鉴?仁礼之道如何帮世界讲和?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成人之美?人类文明应如何处理与人工智能(AI)的关系?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中外嘉宾再次“问道尼山”,从中国智慧中寻找解决方案。
文明交流互鉴应互相尊重
“在整个世界面临冲突迭起、气候变化、经济动荡与数字颠覆等多重危机之际,我们也站在了充满机遇的十字路口。”陈乐提在致辞中说。在他看来,对于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我们可以从人类古老智慧中寻找答案,“往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可指引人类走向更人道、更可持续的未来”。
陈乐提设想了这样一幅场景:未来并非各种文明之间的战场,而应该是一座“百花园圃”——各文化皆献其色其香其形。他说,“花园之美在异彩纷呈,而非整齐划一。但花园需精心培育:以耐心为壤,以智慧为霖,顺其自然之道”。
在英国巴斯市前副市长余德烁看来,更好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关键在于跨越成见、打破壁垒、寻找共识,需要从摒弃“文明优越论”与“文明冲突论”的固有偏见、深化哲学基础对话、加强教育交流与青年合作、积极推广跨文明合作的成功案例等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