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逐新向高,创新场活力充沛(年中经济观察)

2025-07-20 17:28   人民日报

  科技服务更高效。喜海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一派繁忙,正为投产做冲刺。依托“光合固碳产能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杨建明团队成立喜海生物。“科技红娘”为产业化把脉问诊、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提供公共研发平台,从实验室技术到完成100升、1吨发酵放大中试,再到加速推进工业量产,喜海生物仅用一年左右。

  激励政策更给力。安徽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董事长王绍良带领团队抓紧攻关。王绍良也是安徽大学的一名老师,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也给了团队更大动力。企业成立两年多,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自主可控上实现多项突破。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国研发投入中,超过77%来自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新优势——

  创新主动“锻长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被动“补短板”到主动“锻长板”,我们正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由“新”而进,新兴产业逐步壮大。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广东深圳西南约200公里,恩平15—1海上原油生产平台。今年5月,我国首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这里投用。“项目的成功投用,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装备技术的全链条升级。”中国海油恩平油田作业公司总经理万年辉介绍。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