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感知日照丨以青春之名,建时代新功

2025-08-11 16:13   五莲团县委

  郑世杰

  当“嫦娥”探月的传回月球背面的第一缕光影,科研团队里平均年龄35岁的工程师们沸腾相拥;当贵州大山里的村寨通上5G信号,95后驻村书记用布满泥痕的手在笔记本上画下信号覆盖图——这就是中国青年的模样,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以热血赴理想,用行动筑根基。

  青春的力量,在实验室的微光里闪耀。清华大学“天格计划”团队,一群平均年龄24岁的学生,带着自主研发的探测器登上西藏海拔5250米的观测站。正是这样的坚守,让中国在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青春的担当,在田野阡陌间生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90后”农艺师王磊,放弃城市白领工作回到家乡。如今,他推广的种植模式已带动周边12个村寨脱贫,田埂上插着的“青年示范田”标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青春的勇气,在危急时刻迸发。当火舌距指挥部仅500米时,21岁的通信员小张背着30斤重的设备,在浓烟中奔跑三公里架设通信基站。“那一刻没想过怕,只知道指挥部不能断联。”他脸上的烧伤疤痕尚未完全褪去,却已再次请战奔赴新的火场。

  “青年者,国家之魂。”从两弹一星的元勋们青春报国,到今天的青年在各条战线建功立业,变的是时代课题,不变的是中国青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无数青年正以奋斗之姿,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建功华章,也书写着属于中国的未来。

  

责编:赵洪芝
审签:孙 昊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