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山东:从补链强链到原创引领,19条链撑起11万亿营收
2025-08-12 08:31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当前,产业链已突破传统经济范畴。它既是资源高效重组的驱动力量、区域竞争力重塑的关键引擎,更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与全球产业博弈的核心战场。
从美国提出“制造业回流”,到欧盟投资430亿欧元打造本土半导体产业链,为争夺全球产业链主导权,各国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产业战争”。

2、制度破壁:重构产业治理的底层逻辑
“链长制”,是中国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增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一次制度创新。
20世纪80年代,温州桥头镇的纽扣靠“前店后厂”的草根模式崛起,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政府扮演“守夜人”角色,成就“全球70%纽扣产量”的规模奇迹,但也陷入低端锁定、同质竞争的困境。
2019年,浙江首次全省推广“链长制”。从一隅的“自发秩序”到全省的“系统设计”,政府之手浮出水面。而找准政府与市场的“黄金结合点”,正是“链长制”制度创新的关键点。
到2025年,全国已超过20个省份推广“链长制”。
就山东而言,肩负打造北方经济增长极重任,构建强大且有韧性的产业链,是道必答题。
虽然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但山东产业一度规模大而竞争力弱,企业多而引领缺,链条全而协同差。
以化工产业为例。山东炼油产能一度达2.1亿吨,占全国的28%,是世界第三大炼化产业集中区。
但另一面则是,上游炼化产能过剩,中游高端材料技术受制于外,下游终端品牌竞争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