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山东:从补链强链到原创引领,19条链撑起11万亿营收
2025-08-12 08:31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这种跨界既提升原有产业链韧性,又让传统行业长出新的枝丫。
2024年,“链长制”升级优化,山东19条省级标志性产业链集聚规上企业数量超3.6万家、实现营收近11万亿元,均占全省九成以上。
今年上半年,在19条省级标志性产业链的带动下,延链布局的“千项千亿”企业和项目共新增产值2576亿元。
改变的,不仅是产业链。
县域常被视为经济薄弱环节。但当产业跨区域重构时,县域经济有了突围的可能,可以在全球产业链中实现“逆袭掌控”。
宁津健身器材产业曾经“散、小、弱”,就像一群小渔船入大海。
“链长制”实施后,宁津绘出健身器材产业“航海图”,选出山东迈宝赫等企业作为链主。研发上,与河北工业大学共建河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物流上,建起智能仓储园区,有效压降物流成本。宁津从“代工贴牌”变为全国生产基地,市场份额占国内70%、全球30%。
“链长+链主+兄弟”,在宁津,一台健身器材不出县城即可完成全流程生产,生长出“硬件+内容+服务”百亿生态圈,县域产业竞争力公式得以重塑。
改变的,不仅是县域经济。
营商环境不仅是当下的竞争力,也是未来的竞争力。一条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是营商环境的“吸铁石”。
安徽芜湖造船厂选择在山东威海“由江入海”,看重的是出门即配套商,看中的是威海的海工装备产业链。
烟台蓬莱港,集齐以上海电气为代表的主机等海上风电四大核心部件。企业选择落地,也是看到这里化工与海工“双产业链”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