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防汛进入“AI 时代”!济南用本地数据“喂养”模型,给积水风险精准“画像”

2025-08-13 07:18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对路况的把握是骑手的“闯关资本”。他们通常以住处为原点,活动在半径5公里内的区域,对周围低洼地段积水点、易堵路线了然于胸。这种经验能帮助他们预判当天能否接单、接多少单和可能遇到的风险路段。“经验很重要。”一位众包骑手举例,“有些单子显示距离很近,但实际上要穿过积水涵洞,硬过有危险,绕路又太远。”

  订单价格是骑手最敏感的“关隘”。虽然平台在恶劣天气会推出天气补贴和激励金,但这种动态加价是订单积压导致的被动调整。另一方面,“恶劣天气”的定义权在平台手中。虽然顾客对雨天超时普遍宽容,但平台政策却在收紧——超时免责时限较过去有了一定程度的“缩水”,判定变严、申诉变难,成为多位骑手的共同感受。

  骑手们的另一个共识是,近年来济南市内防汛响应速度越来越快。积水出现后,相关部门会及时到场处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骑手等群体的出行需求。

  本地数据“喂养”

  智慧防汛步入成长期

  全新的智慧手段被寄予厚望——能够让城市在应对洪涝侵袭时感知更敏锐、决策更科学、行动更快速。

  “今年是济南市头一年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水文预测,比如用AI模型去测算特定降雨量下,某个区域是否会积水、内涝。”济南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副主任韩惠山介绍,经由近几次结果的验证,水文大模型的预测精度“初步看还可以”,目前处于“成长”阶段,需继续“喂养”本地实操数据,以培养其独具区域经验的判断力。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