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进入“AI 时代”!济南用本地数据“喂养”模型,给积水风险精准“画像”
2025-08-13 07:18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于济南这座城而言,新旧城区错落是其人文景观的特色,但旧城区趋于老化的管网系统,与地铁等新建地下空间的“衔接断层”,亦可能成为目前地下防汛系统的“韧性考题”。
“新旧排水系统的衔接一旦断层,整体防汛效率就得降低20%~30%,连通它们很关键。”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王洪波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仍需借助智慧手段,系统性改造、跨部门协同和“一屏观全域”的智慧化调控,能够有效搭建新旧排水“通渠”。
愈加频发的强降水让拥有较多低洼区块的城市忧心忡忡,在王洪波看来,物联硬件“嵌入”低洼处,二者形成物理咬合,正是这类天然集水点的优选方案。他建议,济南市可在趵突泉、大明湖等低洼区部署智能传感器,结合泉水水位数据,能有效预判倒灌风险。
对于这场每年必答的城市防汛“韧性考题”,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教授张炯认为,难点聚焦三处:其一,是公众的防汛认知及参与度较低;其二,若要通畅而快速地处置汛情,市政、地铁、物业等各方权责的划分还待论证。
第三道“压轴”难题,则指向新旧技术工具的协调。张炯打了个比方,“你给一辆油车装上L4级智驾,给小灵通配上IOS,底层硬件和智能系统可能难以协同,理想效果也不会显现。”防汛体系的搭建面临同样问题,传统防洪设施与智能系统若无法协同,则难以发挥智慧效能。
王洪波认为,应考除了能力,观念亦影响深切,“从洪水来了再说,到洪水没来先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这是很大的认知转变。”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曾轲 张瑞雪 赵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