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95后哲学博导:被关注说明学术体系更开放多元
2025-08-15 09:43 澎湃新闻
对我来说,道教研究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以我对《太真科》的研究为例,这部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经典长期受困于日本学者在该领域形成的研究瓶颈,当我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重新厘清其体例特征和成书过程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令人难忘。
更让我着迷的是对道教星斗信仰的研究。自人类仰望苍穹以来,便与星辰结下了不解之缘。道教的星斗信仰尤为丰富深邃,它不仅是天文观测的产物,更是哲学思辨与宗教体验的结晶,几乎渗透到教义、修行、仪式的各个层面。中华文明素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传统,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道教星斗信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我在道经中追踪星神从汉唐到宋元的演变轨迹,看它如何从简单的自然崇拜发展成复杂的信仰体系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发现历史脉络的学术快感,更是与那永恒星辰与浩瀚天道的精神对话。这种超越时空的学术体验,是支撑我继续前行的深层动力。
面对考核压力,我的体会是需要在急迫性和持久性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宗教学研究确实需要“慢工出细活”,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往往需要查阅大量古籍,反复推敲数月、数年之久。另一方面,现实的考核要求也摆在那里,不能完全脱离发表的节奏。我的应对策略是: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宁可发表周期长一些,也要确保每篇文章都经得起推敲。
AI时代对哲学学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我的专业领域来看,人工智能在文献整理、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比如在道教研究中,AI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检索相关史料,识别和分析道教神仙图像的特征,甚至协助我们发现文献之间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