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将刑释人员再就业“反歧视”从文件写入现实,多地已在实践

2025-08-22 16:30   澎湃新闻

  据大皖新闻报道,该监狱第三监区服刑人员吴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3个月,入狱前他是一名理发店的学徒,刚成年的他,再过3个月就刑满释放了。在和父母商量后,他同古贝形象签订就学意向书。“我打算学好美发技能,掌握一技之长,以后开个美发店,实现自我价值。”

  今年以来,四川省眉州监狱先后开设了柑橘栽培、病患陪护、保健按摩、糕点制作等技能培训班。在地方人社部门支持下,有600余名临释人员取得了相应的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为刑满后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兰州市第一看守所一级警长雷保平曾在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他对澎湃新闻直言,“如果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犯罪率下降有很大的帮助。”反之,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这些人可能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形成“监狱——社会——监狱”的恶性循环。

  多渠道扩宽就业途径,提供适配岗位

  暨南大学学者黄学文曾在2023年对广东省G监狱服刑人员进行访谈,并刊发研究论文。因贩卖毒品罪曾二度入狱的蒋某就是其中之一。

  在与蒋某的交谈中,黄学文得知,在第一次服刑期间老公就跟她提出了离婚,出狱后独自带孩子,工作也不好找,赚的钱都要给孩子交学费。她先后做过超市导购、仓库管理员,也曾自己租下一间店铺卖服装,但收入不甚理想,最后又经不住诱惑,重新走上了贩毒的老路。

  转眼,孩子已到了上小学的年纪,谈及最需要什么帮助,蒋某说道:“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个稳定点的、不耽误照看孩子的工作”。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