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AI数据被“投毒”?记者调查:2万元包月,能让广告成为“标准答案”

2025-09-18 20:36   大河报

  在效果承诺上,该文件宣称,最终能实现“80%的问题可实现前三占位,商户的联系方式也会有50%几率出现在答案中,方便直接获客”。

  而对于医药医疗、化妆品、酒类、古玩类目、保健品类目、珠宝玉石、成人用品等被列为“特定行业”的类目,则需要“定制版套餐”。根据报价单,这类服务5万元起步,不仅能实现全国范围的优化,更关键的是,可以直接在AI的回答中附带电商链接或APP下载链接,为商家打通从提问到转化的最短路径。

  AI数据如何被“投毒”?

  除了以上正常的广告植入,一些更为隐蔽和激进的手法正在被使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服务商为了追求效果,手段已经超出了常规优化的范围。他们会伪造看似权威的机构网站,或者干脆凭空捏造出“行业专家”的身份,甚至冒充学术来源发布带有倾向性的“研究报告”。

  例如,为了推广某款化妆品,操作者可能会虚构一位“瑞士某实验室的王博士”,并以其名义在多个平台发布文章,盛赞该产品的某种成分。AI在学习时,无法核实这位“王博士”是否真实存在,便会将其发表的内容当作可信的专业信息进行采纳。

  数据化互联网营销与运营资深专家宋星在其一篇分析文章中,将这类手法统称为“内容投毒”,并指出部分操作者甚至利用AI大模型伪原创大量内容,再用AI模拟真人去发布,形成一个“AI投毒闭环”。

  记者还了解到一种更为隐蔽的手法,在业内被称为“提示词注入”。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