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2024-11-06 10:45 文化视界
维克多·雨果曾说“我写作,因而我生存”;卡夫卡也曾说“写作维持着我”。古往今来,不同的写作者,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宣言”。对于人文艺术来说,文学与绘画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作为一名“90后”的绘画者兼写作者,在倾听李前教授的创作体会时,引起我联想的是,作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李前,在他就读山东艺术学院期间,也恰逢中国美术界掀起“八五新潮”的时期,大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和潮流的引入,对于当时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一代人来说,其实都有“与时俱进”或“随波逐流”的问题。就像之前我向中国美术学院何红舟教授请教提问这个问题时,何教授回答说他在读书期间也有过一个阶段尝试过其他绘画形式的艺术手段,但最后他发现,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更加贴合他自己的艺术语言。因此,我想问的是,李前教授在他数十年执着现实主义绘画的坚守中是否有过动摇?另外,对于当下AI绘画技术发展之后的艺术,尤其是如今的青年学生依然仍面临着“随波逐流”的问题,又如何选择和坚守我们自己的初心?还有当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架上绘画?
“时代背景下的美术创作学术论坛”
李前教授对此回答说,在他于山东艺术学院上学期间,学校里的老师们仍坚守现实主义教学的原则,因此在他上学期间并没有画过变体练习,但是毕业之后想过——毕业以后也曾想过改变,甚至还会怀疑绘画本身——还要画画吗?对于画画本身的意义也产生过质疑。但是,最后还是要想想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真正喜欢和热爱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