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记者观察丨从淄博到东南亚,2万斤冷水鱼“长途旅行”背后的故事

2024-11-17 13:41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当时,主要是养殖虹鳟鱼,效益还不错。后来,项目划归村集体,村集体对外承包,我便成了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登银回忆说,自2000年起,他陆续投资200余万元对养殖区进行扩建。目前,整个养殖区占地约2600平方米,拥有大小鱼池26个,存塘鱼超10万尾。

  据张登银介绍,在过去的20多年间,虽然自己养的鱼在外界看来是“稀罕物”,但几乎没赚到钱。原因是错过了它们售价高达数百元一斤的黄金时期。

  “目前,鲟鱼、金鳟、虹鳟的批发零售价仅为一二十元钱一斤,养殖周期一般为2年半,每年稳定能卖2万多斤。而鱼苗和饲料作为养殖冷水鱼的最大投入。去掉人员等其他成本,利润可想而知。”张登银说。

  为何不能自行育苗?

  他解释说,冷水鱼的育苗水温以10℃最佳,而泉河村两眼泉的水温常年稳定在15℃,“此前,也曾尝试过自己育苗,但成活率很低,这也是导致当地冷水鱼养殖业无法实现规模化的重要原因。”

  机遇与“新生”

  过去的一年,冷水鱼的市场行情有所转暖。

  随着疫情退去,2023年,合作社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一年间,陆续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客商登门采购,金鳟、虹鳟一度成了抢手货。

  “2023年底,我们还意外接到了一笔国外的订单,2万多斤鲟鱼成功卖到了越南。”张登银自嘲地说,自己养了大半辈子鱼,竟是头一回得知冷水鱼活体运输,眼下竟可以运送到如此远的地方。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