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网络微短剧如何突围流量陷阱、更大范围参与生活?

2025-01-15 09:57   文汇报

  当下微短剧行业经过低质滥觞、野蛮生长、规范生产几个阶段后,体现为标准化模式、操控性情感、丝滑性体验的后情感主义。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梅斯特罗维奇提出“后情感”概念,它直指大众媒体建构而成的拟态环境下的情感操纵。纯粹本真的情感变为由媒介景观、他者影响而成的,中和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拟真情感。

  拟真性体现在微短剧的媒介快感远大于美学体验。微短剧带来的快适且压抑的感觉,表现为“合目的的无目的性”,将观看者的主体性隐匿在具体的“合目的”背后,以逃避现实及其“无目的性”带来的创伤。“目的”“合目的性”是康德及其《判断力批判》中的重要概念。目的总是与有用性、完满性相关,古典时期的传统艺术形态总是无利害、无概念的,表现为自由游戏般的主观合目的,而微短剧要遵循世界图像时代的情感逻辑,继而通往规模产业、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直接将“目的”大写,满脸野心和欲望却无法深入存在。

  想要回答微短剧为何会应运而生且方兴未艾,非数语所能言明。简言之,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相似,结构性异化的加速社会使微短剧和对微短剧的需求互为表里,后情感体验直接导向媒介化的情绪价值。在媒介社会学视角下,快适且压抑的后情感消费转化成追求“情绪稳定”“情绪管理”“情绪价值”的生产力。媒介化的情绪价值是当下媒介生态与社会环境多维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当代精神症候。本来情绪是一个相对明确的心理学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而充满符号政治经济学意味的“情绪价值”好像变了味道。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