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网络微短剧如何突围流量陷阱、更大范围参与生活?

2025-01-15 09:57   文汇报

  在国外,“口红效应”“拿铁效应”都曾被事实验证。入乡随俗的话,微短剧更像是“鸡爪效应”“奶茶效应”“零食铺效应”的延伸。首先要单价看起来不贵,性价比高;其次要在其使用价值之上附加更多符号价值和氛围感,例如微短剧的社交属性愈加明显,哪怕跟风;三是要利用某种非常直给的欲望来刺激消费。做个也许不够恰当的比喻,当下很多在穿越重生设定下传播拜金炫富、封建思想的微短剧,如同低劣原料加“科技狠活”而成的预制菜或者腌制品。确实方便快捷、有料有趣,或辛辣或甜腻的调料能够刺激观众的味蕾,但长久以往观看者的健康状况就会出现问题。打着满足用户情绪价值旗号的微短剧其实和电影、剧集、短视频或是任何能满足人的个体需求的手办、盲盒一样,但问题在于作为观众的我们要跳出可计算性、可断定性、可控制性的“麦当劳化”的效率最大化框架。因此我们呼吁,多一点价值理性,少一点算法营销。

  当“短”“微”成为当下流通的传播逻辑,微短剧如果能够突围流量陷阱、更大范围参与生活,就可以为社会实践提供多种取向。比如微短剧+文旅影视/商务政务/医疗教育/反诈科普等,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我们传播认知的途径,但前提是一定要尊重媒介逻辑,把握微短剧的形式美学,才能如其所是、各取所得。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