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突破传统边界 非遗传承与创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2025-01-24 16:26 海报新闻
非遗保护:从抢救到活化的范式转变。过去二十年间,中国非遗保护经历了从“抢救式记录”到“创造性转化”的深刻变革。早期非遗保护多聚焦于“留影存声”——通过文字、影像记录濒危技艺,但这种方式往往将非遗固化在档案库中。如今,随着社会认知的升级,非遗保护已转向“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以山东东营为例,当地摒弃简单的资金补贴模式,转而构建“传承人+产业+社区”的生态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工作室,企业开发文创产品,社区组织体验工坊,形成“生产性保护”闭环。这种模式让黄河口草编从博物馆展柜走向现代家居市场,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既保住了手艺,又养活了匠人。数字化技术的介入更让非遗保护如虎添翼。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库”收录3D建模的非遗技艺流程,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吸引1.8万非遗创作者入驻,短视频播放量超420亿次。技术的魔力在于,它既能永久保存脆弱的非遗基因,又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演绎文化——当陕北剪纸变成动态表情包,当昆曲名段成为手机游戏背景音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便自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