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突破传统边界 非遗传承与创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2025-01-24 16:26 海报新闻
非遗传承:在破圈中寻找生命力。非遗传承的核心矛盾,始终在于“传统基因”与“现代审美”的碰撞。对此,新一代传承人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在江苏苏州,90后绣娘将苏绣与潮牌联名,刺绣卫衣登上巴黎时装周;在四川绵竹,年画艺人与插画师合作,把门神形象转化为盲盒手办,月销量超10万件。这种跨界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用当代语言重构文化符号。正如非遗专家所言:“非遗的活态性决定了它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教育体系的深度参与则为非遗传承注入源头活水。东营将非遗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学生每周两小时学习草编、泥塑;清华大学开设“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用设计思维改造传统工艺。更令人欣喜的是,乡村非遗工坊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贵州丹寨的苗族蜡染合作社带动5000余名妇女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这些实践证明,当非遗从“文化遗产”变为“生活资产”,其生命力自然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