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突破传统边界 非遗传承与创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2025-01-24 16:26 海报新闻
非遗传播:从地域符号到世界语言。非遗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守护文化根脉,更在于搭建文明互鉴的桥梁。2023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带动全球茶文化热潮;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上,东营草编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引发西方观众对黄河文明的惊叹。这种文化输出不是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通过非遗讲述中国故事——景德镇陶瓷匠人在伦敦开设工作坊,不仅教拉坯技法,更传递“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特征。B站UP主用说唱演绎京剧唱腔,油管博主以vlog记录唐卡绘制过程,李子柒的蜀绣视频获得1.5亿次海外播放。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传播,往往比官方推介更具穿透力。而元宇宙技术的兴起,更为非遗打开想象空间: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藏经洞”,用户可通过VR体验千年壁画修复;故宫与腾讯合作开发“纹样AR”,让古代服饰图案在手机镜头中“活”过来。
未来之路:构建非遗传承的生态系统。面对未来,非遗保护需要构建更开放的生态系统。政策层面,需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细则,建立传承人分级保护机制;市场层面,应培育非遗IP运营机构,破解“有技艺无品牌”的困境;技术层面,需加快区块链技术在非遗版权保护中的应用,让传承人共享数字化红利。更重要的是,要推动非遗回归日常生活——当龙泉青瓷成为年轻人的茶器首选,当苗族银饰化作都市女性的时尚单品,非遗便真正完成了从“遗产”到“遗产+”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