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十二条措施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025-03-31 15:10 大众网
完善激励引领机制,畅通发展通道。加强榜样引领与荣誉倾斜,培育20名“威海工匠”,每名“威海工匠”奖励1万元,2024年培育2名齐鲁大工匠、5名齐鲁工匠和5名省级产业工匠,在各级劳模、五一奖等评先选优中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聚焦产业链上百人以上建会单位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推动技术工人“以技提薪”,百人以上企业集体协商签订率达90%,能级工资集体协商签订率达70%。
优化技术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建立“企业基础—产业标杆—市级示范”的三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机制,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碳纤维等战略性产业,2024年新建市级示范工作室25家,覆盖80%重点产业链企业。打造工会“技术红娘”品牌,摸排企业一线生产技术难题,对接全市高校、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外脑”,全力突破企业“卡脖子”难题,先后促成天润工业等企业的86项技术完成合作,合作研发产品创造效益1100余万元。
此外,自2019年技能人才评价社会化改革以来,威海市不断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扎实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加强技能人才评价监督管理,促进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威海市各类评价机构发放各类等级证书6.9万本。
全力推动和支持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评价工作活力,支持各类以技能人才为主体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明确了企业在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中的自主权,面向本企业职工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