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筝记忆丨王振法:风筝少年
2025-04-01 16:27 大众网
记得大二的一个周末,我正放得起劲,忽然一阵风刮来,线“啪”地断了。我追着风筝跑,它却越飞越远,最后消失在城市的楼群间。我蹲在地上,看着空空的线轴,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话:风筝飞得再高,终究要落地;人走得再远,终究要回家。
寒暑假回家,我总想让父亲帮我扎个风筝。他的手已经不太灵便,竹篾常常划破手指。我劝他别扎了,但他却执意要教我这门手艺。“等你以后有了孩子,也得教他们扎风筝。”他说这话时,目光望向远山,仿佛在看着什么我看不见的东西。
前年夏天,母亲病了,父亲在医院里陪护。我赶回家时,母亲床头的风筝还没扎完。我接过来继续扎,却发现怎么也扎不出父亲那种神韵。去医院的那天,我在母亲的床前放了一只风筝,是照着父亲教的方法扎的。偶尔,我会陪着母亲在医院后面的广场上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线却突然断了。我望着它消失在云端,想起小时候父亲常说:“断了线的风筝,是去找寻属于它的自由了。”
如今我在城里安了家,儿子也到了放风筝的年纪。每到春天,我总带他去郊外放风筝。他喜欢彩色的尼龙绸风筝,我却总想教他扎报纸风筝。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用旧报纸,就像当年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用“天高任鸟飞”的报纸一样。
前几天整理旧物时,翻出了那个空线轴。漆已经斑驳脱落,却还留着父亲手掌的温度。我摩挲着它,忽然想起潍坊医学院的教学楼、白浪河边的风以及父亲蹲在院子里扎风筝的背影。原来乡愁就是这样,像风筝线一样,看似无形,却总在某个时刻,将你拉回记忆深处,让你再次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