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 | “鲸落”无声:离去时他们留下生命的礼物
2025-04-02 07:15 青岛观客户端
1982年,人体解剖学专家、原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沈福彭教授去世,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使后人从他“多病的躯体上再获得一点资料,以供研讨”,他的骨骼经过精心处理制成了骨架标本,摆设在几十年前他亲手创建的教研室内“继续站岗”。他是青岛第一位遗体捐献者,也是我国捐献遗体以骨架制成标本的第一人。
1983年,与他有奉献之约的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去世后,成为青岛第二位遗体捐献者,他的遗愿是解剖自己超乎寻常好用的大脑,以作医学研究之用。
继两位先驱之后,20世纪90年代,刘树庄、陈波萍等作为青岛首批遗体器官捐献倡导者,在社会普遍存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传统观念的背景下,通过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并公开宣传,成为青岛移风易俗的标杆人物,推动市民对遗体捐献的认知从“禁忌”转向“科学奉献”。
随着捐献遗体被更多的人了解、接受,青岛遗体角膜捐献事业也在全国率先起步。2006年年底,杨占奇的生命因为车祸永远停在了32岁,他的角膜被捐献,用于帮助眼疾患者重见光明。杨占奇成为青岛实施眼角膜捐献第一人,他的事迹掀起了遗体角膜捐献的热潮。2007年,山东省首个红十字眼库在青岛成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在“离开”时为他人留下“光明”。
正因为这些奉献者奠定的群众基础,2010年,青岛成为全国首批器官捐献试点城市,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以此为契机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