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 | “鲸落”无声:离去时他们留下生命的礼物
2025-04-02 07:15 青岛观客户端
“我的二姐刘福香因为别人捐献的肾脏,生命才得以延续,她以捐献遗体的方式传承大爱,回报社会。”刘玉兰说,从她的二姐开始,“奉献”成为他们的家风。她的大姐刘玉香夫妇离世时分别捐献了角膜和遗体;她和女儿也先后在2019年和2023年完成了遗体和器官捐献登记。刘玉兰以捐献者家属与捐献志愿者的双重身份,倡议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行列,用一次无私的抉择,点亮他人生命的曙光。
在青岛的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名单中,有院士、教授、医务工作者,但更多的是像刘福香、刘玉香这样的平凡人。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在青岛不断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一群人的关注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目前,青岛已有6.3万人登记成为捐献志愿者,难能可贵的是,像刘玉兰这样的捐献者家属,不仅支持亲人的决定,更成为志愿者,用亲身经历传递生命教育的火种。
“我母亲教书育人一辈子,她的遗愿是‘走的时候最后再当一次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个不发言的老师’,我们作为儿女一定要支持她。”捐献者家属陈朗滨讲述了母亲去世前的场景。2024年9月,99岁的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橡胶机械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何月梅教授已到弥留之际,她强撑着瘦弱的身体,指着床脚的盒子再三叮嘱家人“别忘了”。盒子里装的是老教授分别在1983年、1996年和2003年相继填写的遗体捐献申请书和登记表,承载着她40多年不曾改变的对遗体捐献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