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青岛故事 | “鲸落”无声:离去时他们留下生命的礼物

2025-04-02 07:15   青岛观客户端

  72岁的陶永康曾因严重肝硬化导致腹水,累及心脏,一度挣扎在生死边缘,生活陷入了绝望与黑暗,是爱心人士捐献的肝脏让他重获新生。此后,他经常到贮水山公园遛弯锻炼,主动参加器官捐献志愿者活动。“我会好好珍惜恩人赋予我的第二次生命,等到生命终结的时候,也会捐献器官,将这份大爱延续下去。”陶永康说。

  截至2025年3月,青岛已实现遗体捐献1386例、器官捐献1437例、角膜捐献2334例。这串数字意味着,近5000名角膜致盲者得以重见光明,超过5000名器官衰竭者因此受益,而这更是对医学教育、传承、创新的巨大贡献。因为,没有捐献就没有解剖,没有解剖就没有现代医学的进步。爱心人士捐献的遗体是医学生的“无言良师”,也是医学教学、临床应用和医学科研的重要资源。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院校对遗体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遗体标本紧缺是困扰许多医学院校的无解难题。但青岛遗体捐献起步早、发展迅速,数量居全国前列,青岛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解剖学实验以及研究生、附属医院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需求得以基本满足。

  “他们生前都是善良且温暖的人,都有一颗大爱之心。”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的大学生们组建了“生命暖阳——生命叙事”实践团,从2024年9月开始走进遗体捐献者家庭,整理记录“大体老师”的生平事迹,宣讲这些彰显人性光辉的“凡人善举”,也更坚定了他们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决心。

  青岛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登记志愿者数量和捐献数量均为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成绩的背后是市红十字会建立的一套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青岛捐献模式。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