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初宝瑞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作为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传统节日,清明祭扫本应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却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环境与安全的双重挑战。近年来,滨州市以创新举措回应时代命题,通过“祭祀桶定点焚烧”“云端追思”“绿色替代”等新模式,让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绘就了一幅“天更蓝、心更暖、城更美”的清明画卷。
破立之间——从烟火缭绕到文明坐标
曾几何时,清明街头纸灰飞扬、火光隐现,既污染环境又暗藏火灾风险。今年清明前夕,114个祭祀桶在滨州市主城区路口、公园、河道旁“上岗”,成为市民寄托哀思的文明坐标。这些看似简单的铁桶,实则是城市治理的“微创新”——既尊重了焚烧纸钱的传统需求,又以集中管理规避了分散焚烧的弊端。数据显示,滨州近年因祭扫引发的火灾事故同比下降60%,城市空气质量的“清明指数”显著提升。这一“堵疏结合”的模式,既非对传统的粗暴否定,亦非对陋习的妥协,而是以精细化治理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科技赋能——让思念追忆跨越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