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我的风筝记忆丨姜宝凤:飞过童年的风筝

2025-04-08 15:46   大众网

  记忆中,爷爷为我扎制过无数个风筝,有栩栩如生的鹤、燕、蝶、蝉,也有寓意吉祥的观音送子、鲤鱼跳龙门、 麻姑献寿等。有一年,爷爷甚至耗时大半年扎制了一个近千余米的龙头蜈蚣风筝,代表县城参加潍坊风筝节。其中,我最钟爱的是那种叫“八卦”的风筝,制作简单又耐摔。我仿照着爷爷制作的步骤自己制作过多次,先取一段合适长度的笔直竹条,用铅笔刀削成小竹条儿,再用细铁丝扎成两个正方形竹架,交叉捆绑成八角形框架,骨架便完成了。接着找来旧书本或报纸做风筝面,没有胶水就用面粉调成面糊糊,一张一张地贴在骨架上。贴好后,根据个人喜好画上一些五颜六色的图案,一个漂亮的“八卦”风筝便大功告成。

  爷爷说,制作风筝除了扎制骨架,关键还在于打“三角线”。风筝能否飞得高,全凭“三角线”的角度打得准不准,这可是考验风筝扎制者技术的活儿。因此,我和小伙伴们制作的风筝通常由爷爷来打“三角线”。等他眯起一只眼,左看右瞧说“好了”,我们便兴高采烈地擎着风筝,偷偷拿上母亲缝补衣物用的线轱辘,跑到村外放飞。风筝飞上天空,远远望去像一个锅盖,下端还系着一长串红领巾,像小蝌蚪的尾巴摆来摆去。那时乡下孩子的娱乐活动单调,我们对自己制作的风筝格外珍惜,如果风筝断了线,穿街过巷也要把它追回来。为了捡一个断线的风筝,爬树、上墙、越沟、攀房,磕破膝盖、擦伤脸的事时有发生,但我们从不后悔。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