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人形机器人何时能普及?下一代互联网啥样?五院士答网友提问

2025-04-14 13:48   人民日报

  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目前已经进入从实验室验证向商业化探索的关键过渡期。虽然以双足运动控制、环境交互和自主决策为关键的技术体系已取得一定突破,但距离真正普及仍有一段距离。首先,双足机器人的动态平衡与复杂地形适应能力尚未达到人类水平,在面对突发干扰或复杂环境时仍存在稳定性风险。其次,多模态感知系统的场景理解能力存在局限,一方面在光线变化、物品堆叠等现实场景中容易产生误判,另一方面也还未实现在复杂场景中的通用感知、认知和理解能力。最后,认知决策系统在开放式任务中的泛化能力不足,难以处理需要常识推理的复杂任务需求。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本报记者申智林采访整理)

  太阳的脾气很“暴躁”,我们怎样监测和预报?

  王赤

  网友提问:生活中,依据天气预报,我们能知道要不要带伞。太空中,面对“暴躁”的太阳,我们该怎样监测预报?

  遥远的太空并不平静。太阳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剧烈活动,由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短时间变化,被称为空间天气。

  当前,科学家通过天基(发射科学卫星)和地基(建设地面监测站)两种方式监测空间天气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做预报。不同的空间天气事件,用到的监测和预报手段也不相同。比如,监测太阳耀斑,靠的是科学卫星搭载的专门载荷、滤光片等,“拍”下太阳大气,获取太阳的磁场、温度等信息,捕捉到太阳耀斑爆发时的高温等离子体辐射,清晰地展现耀斑的形态、结构和演化过程。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