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家务的机器人,什么时候可以走进千家万户?
2025-04-15 13:46 半月谈
第二,增强行为的可解释性,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许华哲提出,要警惕机器人在执行指令时的“极致优化”问题。目前,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执行指令时会优化到极致,在家庭场景中这可能导致其误解人类本意而出现意外伤害。
焦继超建议,应通过建立人机双向沟通机制,使机器人能够准确理解人类的意图和需求,并向人类解释其决策和行为的原因,这有助于增强人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在机器人设计和部署的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还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以便在机器人出现故障或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第三,对“人机关系”重塑加强研究。当机器人真正成为家庭的一员,人机关系必然会发生深刻变化,甚至会重构我们对社会互动的理解。人类对于机器人的移情是否会加速社会原子化?针对这些领域的前瞻研究也应尽快展开。
杨丰瑜以儿童教育为例分析,如果父母过度依赖机器人,长期与机器人互动的孩子可能形成偏执的逻辑化思维模式,在情感共鸣、同理心等方面有所欠缺。对于未来陪伴型机器人对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心理的影响,应当加强研究和预判。
第四,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技术标准化。专家建议,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入家用机器人市场。此外,目前家用机器人领域尚未有明确的技术和行业标准,国家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
(半月谈)
责编:马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