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造华章 | 文化“两创”下,五音戏在淄博的蝶变新生

2025-04-16 11:23   鲁中网

  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卖了裤和袄,也要看看鲜樱桃。”在上世纪80年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所谓的“鲜樱桃”,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樱桃,而是五音戏创始人邓洪山老先生的笔名。

  一出五音戏,三日绕梁音。淄博是一座戏缘悠长、底蕴深厚的城市,戏脉广布、戏韵流芳。在时光的潮起潮落中,作为淄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五音戏,以其婉转妩媚的唱腔、朴实细腻的表演、创新融合的形式,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辉。它不再是以前人们印象中的土里土气、家长里短的庄户戏,而是将文学、音乐、舞蹈、布景、灯光、服饰等多种艺术融合于一体。文化“两创”让五音戏焕发出了新活力。

  溯源

  发源于济南,扎根于淄博

  五音戏,又叫“五人班”“肘鼓子戏”。五音戏属“肘鼓子”声腔系统,原名肘鼓子戏,“肘鼓子”由最早的“秧歌腔”逐渐演变而成,大体上经历了“秧歌腔”——“肘鼓子”——“五音戏”三个阶段。1935年,邓洪山在上海百代公司录唱片时获赠“五音泰斗”锦旗,他在济南大明湖演出时把锦旗挂在了舞台上,后来,每次演出都悬挂于剧场之中,久而久之人们口传口的就把这个戏定名为“五音戏”。

鲜樱桃剧照

  发源于济南历城、扎根于齐都淄博,作为鲁中地区独有的戏曲剧种,五音戏悠悠四百载,一脉相承,弦歌未辍,素有“北方越剧”之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