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造华章 | 王海乡:百年磨一刃 古镇“梅花”香
2025-04-22 16:20 海报新闻
麻湾“梅花”刀具的锻打工艺始于明末清初,兴于清同光年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清咸丰年间,王辉一家从章丘老家因生活所迫,逃荒至麻湾镇,用家传的打铁技艺谋生。因打制的农具、菜刀等生产生活用具,因用料扎实,经久耐用,受到当地及周边百姓的喜爱。王辉成为当地最有名的“铁匠”。王辉将打铁技艺传承给儿子王之亨,王之享传承给儿子王学义。据龙居镇志记载,第三代传人王学义清末为义和团打制红衣大炮,换得黄豆3斗,名气越来越大,名望极高。新中国成立前,第四代传人王日志为解放军打制大刀、梭镖等武器。农村合作社期间,麻湾铁匠集中在农村合作社打制农具,之后为生产队打制农具挣工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土地承包,第四代传承人王日志让王家铁匠铺重新开炉营业。光阴荏苒,日月如流,从首代传人王辉算起,至现任传人王海乡,麻湾“梅花刀”已传承发展至第五代。
“下料、煅烧、锻打、磨光、淬火一道道工序都是人工完成。我们的刀没有机器生产出的美观,也没有那么高效,我一天也就能打15把左右,但一锤锤打出来的结实耐用。”王海乡告诉记者,锻打不仅是一项力气活,更是一项精细活,从下料到磨制,一共12道工序,全靠王海乡的一双巧手完成,每一个环节,他都精益求精,这也导致了他打制的刀具受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