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我的风筝记忆丨李鸽:风筝里的时光褶皱

2025-04-28 15:11   大众网

  去年,我带着三岁的侄女去放电子风筝,她盯着LED灯组成的凤凰图案拍手尖叫。当无人机编队在城市夜空中取代传统纸鸢,上演着一场场绚丽的表演时,我悄悄地带着她,用芦苇杆和米糊做了一只最简易的沙燕风筝。看着她笨拙却又认真地给竹篾缠着棉线,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正蹲在姥爷的膝边,听他哼着那首走调的《风筝谣》:“三月三呐纸鸢飞,线儿长哟人儿归……”那歌声,带着岁月的温度,萦绕在耳边。

  如今,每次放风筝,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风的余温,还有那些消散在岁月长河里的剪影:姥爷烟袋里的火星、父亲遥控器上的汗渍。风过处,线轴微微震动,像是大地的心跳顺着丝线传来——原来,我们追逐的从来不是风筝的高度,而是那根连接着土地与天空的脐带。

  从报纸糊的燕子风筝到智能无人机,风筝的形态随时代变迁不断更迭,但那份对天空的向往始终未变。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在奔跑中丈量着故乡与远方的距离。当科技让飞翔变得轻而易举,我反而更珍惜那些需要逆风而行的笨拙时光。因为,只有亲手触摸过风的纹理,才能真正懂得,云端之上永远飘荡着大地的深情回响。

  (作者:昌邑市奎聚街道工人文化宫 李鸽)

  

责编:李晓芹
审签:于明效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