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人民日报关注山东利津: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产业发展

2025-05-08 07:03   人民日报

  漫步老街长巷,寻访特色非遗

  从佟家村沿黄河而下,驱车行驶约40公里,抵达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老街长巷。

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薄华瑞摄

  黄河夯号民俗表演现场,8个赤膊汉子头戴草帽、脚蹬布鞋,合力拽动系着粗麻绳的石夯。随着“哎嗨哟——艰苦奋斗哟”的夯号声划破长空,石夯裹挟着黄土重重砸向地面。

  “夯号讲究的是‘人心齐,泰山移’,过去修堤筑坝,全靠这股子精气神。”黄河夯号代表性传承人张希彬抹了把汗,继续说道,“人们用圆木拴上绳子叫‘木夯’,一人扶把手,其他人扯绳捶打地基,有人哼着小调,大伙根据节奏使劲,调子越响、步子越齐。”

  漫步老街长巷,黄河夯号在耳畔响起,老扬琴曲调咿呀婉转,剪纸手艺人在窗棂下飞剪走纸,黄河澄泥陶印匠人在晾晒陶坯……如今,这条老街巷已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地标。

老街长巷非遗宣讲员正在直播。任万帅摄

  明清时期,盐窝镇又名“盐窝街”,盐业发达、商号林立。后因黄河改道,昔日盐场逐渐没落,盐田沦为盐碱地。

  “以前人均1.2亩地,每亩地一年挣不到1000元。”南岭村党支部书记陈召荣话锋一转,“老一辈守着盐碱地讨生活,直到文旅春风吹来了转机。”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