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山东利津: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产业发展
2025-05-08 07:03 人民日报
夯土成台的壮举,塑造了滩区人自强不息、攥指成拳的精神品格。那时,家家户户筑房台,打夯要唱黄河号子,“哎嗨哟,众人齐心把台筑嘞”,夯歌一响,十里八乡来帮忙。由劳动号子催生的文化记忆,如今化作非遗黄河夯号,在文旅融合中焕发光彩。
我与一座城
我的心窝住着黄河 崔 光
我是新中国同龄人,生在黄河边,大坝下边没多远就是家;长在黄河边,自小在河里游泳;工作在黄河边,一干到退休,从未离开利津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老城。
江、河、淮、济,谓之“四渎”。脚下这座老城,是“四渎”之宗的黄河与“四渎”之一的济水交替孕育而生。
水的流聚,让老城灵动而又神秘。“巨海镇其北,清河绕其东,南有桑枣之饶,西通舟车之利,亦东方之腴地也……”说的是明清时期的老城;“袖吞河色黄千里,窗纳海光绿一勺”,描绘的是清代黄河决口于铜瓦厢之后的场景。此后,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之洪波”,改变了发展轨迹……
1958年,我见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利津最大的一次洪水。那年我9岁,趁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跑上了大堤,看到大柳树只露出了树梢,一条用各种各样的袋子垒成的子埝已经筑起,一阵阵号子此起彼伏,姑娘、小伙、老伯,齐心协力与洪水奋力抗争……
后来,我到县黄河河务局工作。我们现在看到的险工石坝,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由秸埽坝改成的。先是乱石坝,上世纪70年代又将乱石坝改为扣石坝。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险工不但全部石化,而且出现了丁扣、浆丁扣等各种险工坝体,大大增强了险工抗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