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人民日报关注山东利津: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产业发展

2025-05-08 07:03   人民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伴河而生、绵延相传,利津县将与黄河相关的非遗搜罗起来,打造起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目前已入驻黄河夯号、老扬琴、王家宫廷剪纸、黄河澄泥陶印等非遗项目35个,沿街布设21家特色非遗店铺,设立流动摊位90余个。

  “‘五一’假期,我们共接待游客10.9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940多万元。”陈召荣说,“为发挥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我们开展黄河非遗大集,日均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单日最大接待游客量达5万人次。10支表演队伍年均演出400余场,为村民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2024年,“利津县集成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推动老街长巷融入现代生活”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二十佳案例。

  如今,老街长巷正悄然编织着崭新图景。“守好文化根脉,让传统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光彩,随着文旅品牌的持续擦亮,黄河文化将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中生生不息。”陈召荣说。

  城标

  黄河夯号 房台人家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来的黄河,行至下游的利津,水势渐缓,泥沙与故事一同沉淀于此。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用夯歌与泥土对话,将智慧夯进层层垒筑的房台。

  利津境内,黄河延绵74公里,在河槽与防汛大堤之间的土地为滩区,洪水来临时,可起到行洪、滞洪作用。然而,居住其间的百姓曾深受水患困扰。为此,百姓就地取土、以土筑台,形成房台这一独特的建筑形态。2018年,利津19个村的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启动,对原村台进行加固修缮。如今,保留的老房台成为黄河文化的载体,一块块夯土,诉说着滩区人与河共生的智慧。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