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少年杀害同学一审被判无期,背后有哪些司法考量?
2025-11-28 10:25 人民日报客户端
一是司法机关应全面准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宽容不纵容”原则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发挥司法保护与惩治警示的双重作用。二是完善分级干预与矫治机制,针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及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严重危害行为,建立分级干预机制,完善矫治措施,实现对罪错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与挽救。三是落实家庭与学校责任,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优化家庭监护与教育环境;督促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对校园欺凌、暴力与纠纷的监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不良情绪,预防和减少因不良情绪而引发的犯罪。四是压实社会与网络保护义务。社区常态化开展摸排,建立和完善留守、流动、单亲、失亲等重点人群和高风险家庭台账,掌握并关注这些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情况,一旦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家暴等情况,或未成年人存在不良行为,及时报告并介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困难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女童等的关爱和保护,健全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制度和家校联系制度。以涉网犯罪治理为关键融入网络保护,督促网信部门、网络服务提供者履行主体责任,建立网络保护专项分析报告机制。五是强化政府在未成年人教育、卫生健康、社会救助等方面的职责。总之,通过多重努力,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人民日报客户端丨胡健 程远州)
责编: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