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国际空间站进入倒计时
2025-08-11 20:37 中国航天报
最近,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与美国宇航局达成重要共识:国际空间站的工作寿命至少将延长到2028年,最终有可能在2030年完成历史使命,以可控方式脱离轨道,坠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那么,国际空间站退役离轨工作将如何实施?科研人员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难题?美俄各自怎样规划未来载人航天事业?双方是否还有合作机会?
整体一次性离轨防风险
众所周知,国际空间站由多方负责的10余个舱段紧密耦合而成,结构极其复杂。有观点认为,国际空间站似乎可以尝试“分体离轨”方案,也就是在退役前陆续分离各主要舱段,由各方自行负责舱段离轨作业。
然而,国际空间站各舱段间电力供应、生命保障、热控系统等深度互联,经过长期在轨运行后,存在一些难以彻底排查、弥补的缺陷,如果强行将它们物理分离,难免会面临巨大风险,不排除引发航天器大规模失控甚至灾难性事故。更何况协调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行动,执行各舱段离轨操作,其复杂性和综合成本必将远远超出预想。因此,目前国际航天界的主流意见倾向于让国际空间站整体一次性离轨。
国际空间站已进入服役末期
国际空间站总质量超过400吨,想要整体安全“退休”,将是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可控离轨行动,核心目标是确保这个庞然大物精准坠入远离航线和人类居住区的南太平洋“航天器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