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对话青岛科学家:摸清海洋“脾气”,精研气候“算法”

2025-08-18 07:0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如果你在大风天去海边,往往能看到海面雾蒙蒙的景象。这片雾其实是一个个破碎波浪形成的小水滴,我们称之为‘飞沫’。别小看这些小小的飞沫,它们在海气(海洋与大气)热量交换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进而影响着台风强度和气候变化。”一见面,乔方利先跟记者聊起了“飞沫”。

  之所以说起这个现象,是为了强调海浪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这一科学发现,他带领团队在海洋与气候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新成果。

  “我们将破碎海浪产生的飞沫等微观过程引入到自主研发的台风预报模式中,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出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大幅提升了台风的预报水平。”乔方利说,预计明年,他们研发的台风预报模式将在国家部委实现业务化应用,直接服务于民众的日常生活。

  投身科学研究30余年,乔方利一直跟海洋打交道,更准确地说,是跟海浪打交道。“非破碎海浪同样重要。”乔方利补充说,他们研究发现,非破碎海浪是上层海洋中湍流的主要能量来源,由此建立了海浪致湍流混合理论(浪致混合理论),研发出全球首个“海浪—潮流—环流耦合”的海洋模式,大幅提升了上层海洋的模拟与预测能力,实现了我国海洋模式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最早提出海浪在海洋环流模式、台风模式和气候模式预测中的重要作用时,与当时世界权威科学家的观点完全不同。但时至今日,美国和欧洲等多个国家均通过应用浪致混合理论,显著提升了其海洋模式性能。”从过去被质疑到如今获得认可,乔方利觉得,“物理海洋是一个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物理规律就在那里,当你发现了它,并经受住不同研究人员的检验,这就是对世界的贡献。”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