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对话青岛科学家:摸清海洋“脾气”,精研气候“算法”

2025-08-18 07:0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如果我们有一碗热粥,要想让它快速冷却,最好的办法是不停搅动,并不停吹气,这个“搅动”和“吹气”就相当于湍流。从物理海洋角度来讲,产生“搅动”的主要来源是海浪,风的作用就像“吹气”。

  记者: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海洋湍流在海洋模式中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原创性理论突破。

  乔方利:是的。经过20余年科技攻关,我们认识到以往海洋环流模式中忽视了海浪的作用,发现非破碎海浪是湍流的主要能量来源,而湍流的运动又将海浪、潮流、环流这三类海洋动力过程实质性融合在一起,由此发展了浪致混合理论,并建立了全球首个“海浪—潮流—环流耦合”的模式,将上层海洋的预报能力提升了约80%。美国和欧洲多国均通过应用浪致混合理论,显著改进了其数值模式的精准度。

  建立新型预报模式,提高预报水平

  记者:海洋与气候精确预测预报,为什么一直是个世界科学难题?

  乔方利:气候模式是气候预测的基础与核心,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象征。美欧由于在科学领域的长期丰厚积累,一直引领气候模式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偏差。

  我们知道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洋表层温度异常偏暖0.5摄氏度以上并持续6个月以上,而气候模式偏差比厄尔尼诺的信号强若干倍。可以说,迄今还不能对未来气候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这就直接影响了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制定。因此,如何降低气候模式的共性偏差,成为摆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世界性难题。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