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失老师不知,法治日报调查研学市场监管盲区与安全陷阱
2025-08-21 08:26 法治日报
事后张女士试图向机构讨要说法,却只得到互相推诿的回应。“几个电话轮番打来,有自称负责人的,有说是领导的,就是不解决问题。他们的逻辑是,孩子没丢,就不给退款。”
曾在广东深圳某托管机构担任执行校长的许慧(化名)向记者透露,其所在机构也曾开展研学业务。“有一次,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在研学途中自己走回了家,带队老师全程不知情,直到家长通知机构孩子已到家,老师才意识到人丢了。”
安全培训流于形式
面向未成年人的研学活动,安全本应是第一要务。但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一些机构的安全培训形同虚设、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为研学安全埋下隐患。
许慧曾多次负责研学老师的招募与培训。她告诉记者:“很多机构对外宣称老师都经过系统专业培训,但实际上有些新老师的培训总时长只有两天半,培训流于形式,更别说注意安全红线问题。”
除“速成培训”外,部分机构还会对教师学历进行包装。“很多大专毕业的老师,被包装成名牌大学毕业生,简历和照片就公然挂在机构走廊里展示。”许慧说。
为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不少机构倾向于低薪聘请应届大学生或兼职人员。据许慧介绍,在一些地方,机构教师的底薪通常只有3000元左右,但每招募一名学生参加跨省市研学,就能拿到提成500元。暑假期间,业绩好的老师月入可过万元。
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结构,促使老师尽可能多招学生。“一旦钱到手,当初对家长的承诺就可能变样。比如,本来承诺1带5,人一多就变成1带10。”许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