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失老师不知,法治日报调查研学市场监管盲区与安全陷阱
2025-08-21 08:26 法治日报
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也往往是走个过场。“比如出发前开个安全宣讲会,口头问问‘什么行为不对’之类的话。”许慧对记者说,“最关键的是,很多老师自己也缺乏基础急救和户外安全知识。一个老师带十几个孩子,又没户外经验,安全怎么保障?”
有业内人士透露,购买保险本是家长考量机构是否负责的重要指标,但在某些机构眼中,保险却成了出事后推卸责任的“挡箭牌”。
“机构美其名曰为孩子买保险,但有时候这份保险不是为了保孩子,而是为了保护机构。”许慧回忆道,行业曾发生过孩子在研学期间跳楼的极端事件,但最终因有保险,事情不了了之。“保险理赔只是事后赔钱,且往往限于重伤、死亡等情况,很多伤害并不在保障范围内。”
准入标准有待提升
“这个行业里的‘草台班子’实在太多了。”在北京、杭州等地从事研学工作8年的李妍(化名),这样描述当前的市场现状。
两次亲身“涉险”,让她对这个行业的安全状况充满忧虑。
今年6月,她所在机构的夏令营场地因漏雨存在安全隐患,但公司出于成本考虑未做彻底修缮,也未通报员工,反而继续招生,“直到出事,差点砸到我”。
去年8月,公司组织一些初中毕业生研学时,接送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视频通话,差点出了交通事故,“公司也没有处理”。
这种侥幸心理,是许多机构忽视安全的原因之一。“大家都觉得小问题没事,凑合着继续干。真出了大事,不还有保险兜着吗?很多负责人就是这么想的。”李妍说,这种心态导致一些机构直接降低了对安全前期投入的标准。